车载激光雷达的老大哥:破产了

声明:本文内容及配图由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 不代表平台立场。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 之用,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的,请联 系我们及时删除。(联系我们,邮箱:app@ chrent.com )

激光雷达的上车元年,行业鼻祖却倒在了量产的第一步。
Ibeo,刚刚申请了破产重组。
Ibeo 是谁?
2017 年全球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——奥迪 A8,背后就是 Ibeo。

它是全球第一个瞄准车规开发 Lidar(激光雷达)的公司,一度是整个赛道内唯一能量产交付产品的玩家。智能汽车革命浪潮开端,激光雷达赛道乘风而起,勃勃生机万物竞发,先驱成了先烈,Ibeo 的倒下,揭开的是激光雷达行业的洗牌序幕。
" 融不到钱了 "
9 月 30 号,Ibeo 向德国汉堡法院申请破产重组。
破产的主要原因,是 " 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增长融资 "。
Ibeo 自 1998 年成立以来,公开的融资只有两轮,分别是 2016 年采埃孚收购 40% 的股份,以及 2021 年国内精密设备制造商瑞声科技参与的股权融资。
但金额未透露。
除此之外,Ibeo 20 多年来再没透露过任何其他融资,不过从常识出发,Ibeo 肯定有持续的营收和其他未公开的融资手段,否则无论如何支撑不了 20 多年。
今年 5 月开始,Ibeo 管理层已经和潜在的投资人接洽,但商谈进度显然没续上最后一口气,最终只能先行申请破产重组,然后接着谈投资方。
尽管工资只能保证到 11 月,但 400 多员工目前还不会遣散,日常的运营研发仍然继续,公司管理团队也没有跑路。
申请破产的主要目的,是为了给投资谈判争取时间,尽可能保留现有团队和架构。
工资还能发一个月,但团队不遣散,有可能 Ibeo 的投资方已经有了眉目。
会是谁?不太好猜。

但如果从汽车供应链领域的规律,客户往往入点股,或许可以盲猜一个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名字:长城汽车。理由是目前 Ibeo 的全固态激光雷达产品,官宣过长城汽车的魏牌摩卡——需要说明的是,长城摩卡可不止它这一家固态激光雷达供应商。
所以 Ibeo 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,它的技术路线与国内的同行相比,有优势吗?
激光雷达鼻祖,从何而来
" 鼻祖 " 的形容,毫不夸张。
成立于 1998 年的 Ibeo,一开始走的就是专注汽车激光雷达的路线。
创始人 Ulrich Lages 博士,研究方向正是激光扫描器的实践应用。博士还没毕业,Lages 就成立了 ibeo 公司,旨在将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在汽车上。
2000 年,Ibeo 被德国传感器巨头 SICK 收购,此后在 2004、2005 和 2007 年举行的 DARPA 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上,有多辆参赛车辆即是使用了 SICK 的 1 线激光雷达。
这是 Ibeo 的产品第一次公开亮相。
多说一句,历届 DARPA 挑战赛引出的自动驾驶传奇故事不胜枚举。
比如谷歌无人车之父、Waymo 前身发起者 Sebastian Thrun 当年带领的斯坦福团队,正是在传感器方案中史无前例地加入 Ibeo 激光雷达,才在 DARPA 脱颖而出。
而 DARPA 挑战赛也让当时的音响公司 Velodyne 看到自动驾驶的前景,转身投入激光雷达的行业。
说回 Ibeo。DARPA 挑战赛上的产品,还是单线激光雷达。不过随着 2009 年 Ibeo 从 SICK 独立,商业化进程走上正轨。

2010 年,Ibeo 和法雷奥达成合作,一起承接了奥迪的 L3 自动驾驶量产项目。这时的法雷奥,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,仍然以普通产业链公司身份参与智能汽车项目。
经过 7 年研发和量产打磨,全球第一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——奥迪 A8 面世。
这款专为奥迪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打造的激光雷达,采用 4 线激光收发装置 + 一维转镜方案,水平视场角达到 145 °,能够探测 150m 以内的目标物。

项目投入近 10 亿美元,一大亮点在于,当车辆在高速上堵车且时速不超过 60km 时,驾驶员可解放双手;而当系统检测到车速超过 60km/h 后,会提示驾驶员接管,并给出 8-10 秒缓冲时间。不过方案在量产下线最后一秒被奥迪砍掉,最终错失 " 智能汽车 " 头把交椅的位置。
据说是奥迪出于谨慎和保守的立场,害怕一旦出事后的法律纠纷。
奥迪项目之后,Ibeo 再没有其他大的车规激光雷达量产项目。
直到现在的长城汽车 WEY 摩卡的激光雷达版。
这也是 Ibeo 最重要的一款量产产品—— IbeoNEXT。
不同于其他厂商的半固态激光雷达,Ibeo 的技术路线一步到位:全固态激光雷达。
IbeoNEXT 采用 Flash 全固态方案,能够在 1 秒内发出 76.8 万个点,得到 25.6 万个像素数据,角分辨率可达 0.05 ( H ) x 0.07 ( V ) ,可识别 130m 外的小目标物,还能感知行人、车道线等。

所谓激光雷达的 " 固态化 ",指的是其中的机械移动部件逐渐减少,直至完全没有移动部件,即为 " 全固态 "。Flash 固态激光雷达的成像原理类似于快闪相机,在短时间内向前方发射大面积的激光照亮整个场景,再依靠高灵敏度的探测器收集回波信号,从而绘制成像。
但由于发光面的分散,导致单位功率下的探测距离过短,难以用作车辆前向的主激光雷达。
Ibeo 的解决方案,除了在产品本身的扫描形式、接收器灵敏度等等方面创新,主要还是通过 3 颗布置在不同方案的激光雷达满足探测的距离、范围需求。
当然这也造成了量产成本高、冗余系统难做、维护成本高的缺点。
但作为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鼻祖,Ibeo 的贡献不可磨灭。
首先是最早认识到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上的重要性和前景,并开创了 " 车规 " 激光雷达这个新品类。
其次,Ibeo 从奥迪项目 7 年磨一剑开始,在 " 量产 " 这个挑战中不断踩雷排雷,给所有后来者摸索出一条道路。
最后,Ibeo 在全固态激光雷达的技术研发、降本、量产,走在了最前沿。
出发时间早,步子迈得大,这就是 Ibeo 的一句话总结。
但可能这也是它如今申请破产的重要原因。
激光雷达,分水岭来了
很容易就能看出来,Ibeo 其实踩中了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两个点。
一个是行业刚刚出现的 " 胚胎期 ",前景有,但不是很清晰。产业下游的意愿又不是很强烈,大多都在观望。
另一个点,是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 " 未来 " ——纯固态激光雷。短期可以量产,但难度大、成本高,性能也没和友商拉开 " 代差 " 优势。
唯独,Ibeo 漏掉了现在 " 乘风而起 " 的半固态激光雷达量产热潮。
车载激光雷达,大概分为机械式、半固态、纯固态三个形式。
不同的阵营对应了不同的业务产品路线。
从产品形态上看,机械式激光雷达一般都供给 Robotaxi 项目,或自动驾驶量产的前期研发,本身很难通过车规验证。
而半固态或固态激光雷达,则是奔着通过车规验证,量产上车的最终目标去的。
这样就能把所有激光雷达玩家分成两个路线。
一种是像 Ibeo 这样,做激光雷达就是为了乘用车,产品的形态、设计、技术路线都以实现规模量产为原则。
其他类似的玩家还包括国内的速腾聚创、大疆 Livox、华为。
另一条路线,则是从专用激光雷达(测绘、安防)起家,然后转向 Robotaxi,再逐渐进入乘用车量产领域的玩家。
比如禾赛、Velodyne 等。

△ 来自国信证券,蓝底为已量产产品但是现在,车载激光雷达赛道现在呈现的趋势是:走得早不一定走得快。比如这两年来,在车载、固态激光雷达量产落地上,走得更快的是大疆 Livox、禾赛、Luminar ……以及汹涌的新势力探维、图达通,而不是国内最早把车载喊得响亮的速腾聚创,后者呈现的往往也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,据称已经拿下 40 多家车企客户定点,但上车节奏上差强人意。
甚至最近还因为造车新势力两款新车的交付,再度让激光雷达量产上车的供应问题受到关注。
一款是理想新车 L9,一款是小鹏 G9,两款都是年度旗舰 SUV,两款都带激光雷达。
虽然发布时间相隔 1 个月,但理想 L9 首月(今年 9 月)交付破万之后,同样的小鹏 G9 带激光雷达的车型最早要 12 月才能交付,预估交付时间最晚的甚至排到了明年 3 月——而非激光雷达车型最快 10 月就能交付。
于是一时间,关于理想 L9 供应商禾赛和小鹏 G9 供应商速腾聚创的量产供应对比,被不断放大。更有意思的是,禾赛还在理想 L9 宣布月交付过万后,饶有深意地紧跟着官宣激光雷达月交付破万——这是行业的一大步。

当然,这种借势上热度对于禾赛来说也能理解,更早之前因为主要供应面向的是 L4、Robotaxi 市场,一度在量产车的上车进程中显得被动,还有友商不断传递认识:禾赛点错科技树了。总之,从行业先驱 Ibeo 的破产,到国内智能车竞速中供应商的白热化,也都在反映激光雷达的上车,量产不仅是方案、制造这么简单,背后还有整个软硬件耦合和共振,这也是智能车厂商与激光雷达供应商越来越深度绑定的核心原因,也是当前激光雷达行业格局和排名在重新洗牌的原因。
爆款的车带动爆款供应商,爆款供应商才能持续稳定帮助形成爆款车,个中循环,从一开始就种下了。

实际上,Ibeo 创始人对这种深度耦合也并非没有过感悟,他之前就表达过:激光雷达上车要经历功能定义、系统设计、软件开发、测试验证和系统集成等步骤,其间对每个环节的诸多细节的打磨,需要时间积累。
比如安装公差的问题。一方面,需要开发专用软件模块定义安装参数和安装公差。反复调试、迭代才能确保激光雷达满足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工况要求;另一方面,还要与客户之间形成紧密配合,深度参与激光雷达的集成设计。
但怎么个 " 紧密配合 " 法?集成设计有没有公式?Ibeo 认为 " 很遗憾,现在还没找到 "。
熟知车规要求,量产能力成熟,这只是车载激光雷达量产的第一道考验。
而当激光雷达 " 固态化 " 程度越来越高时,量产能力的竞争将转化为基于精密光学设计能力的芯片生产能力,包括相关的供应链能力。

车用激光雷达还没演化出大一统的技术路线,现在的竞速,考验的是企业的综合实力,没有谁拿稳了车票,先发也可能成先烈,后发也可能会先至。Ibeo 的破产正是这种现状的展示,激光雷达这个赛道,正在驶入全新的分水岭。
重新估值、重新洗牌,重新发放下一个擂台的通行证。
——转自驱动之家

  • 发表于 2022-10-10 15:57
  • 阅读 ( 8 )
E观察
E观察

2 篇文章